在上一篇中,探讨了文件名编码以及非文本文件中的文本内容的编码,在这里,将介绍更为重要的文本文件的编码。
混乱的现状
设想一下,如果在保存文本文件时,也同时把所使用的编码的信息也保存在文件内容里,那么,在再次读取时,确定所使用的编码就容易多了。
很多的非文本文件比如图片文件通常会在文件的头部加上所谓的“magic number(魔法数字)”来作为一种标识。所谓的“magic number”,其实它就是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字节构成的固定值,用于标识文件的种类(类似于签名)。比如bmp文件通常会以“42 4D”两字节开头。
又比如Java的class文件,则是以四字节的“ca fe ba be”打头。(咖啡宝贝?)
即便没有文件后缀名,根据这些信息也是确定一个文件类型的手段。
附:关于用Notepad++查看十六进制的问题,这是一个插件,如果没有装,菜单--插件--plugin manager--available--HEX-Editor,装上它。装上后,它通常在工具栏的最右边,一个黑色的大写的斜体的“H”就是它。单击它可以在正常文本与16进制间切换。要进一步查看二进制,在文本区,右键--view in--to binary。
没有编码信息
那么,对于文本文件,有没有这样的好事呢?可以简单建立一个文本文件“foo.txt”,里面输入两个简单的字符,比如“hi”,保存,然后再查看文件的大小属性
然后,我们很遗憾地发现,大小只有2,也即“hi”两个字符的大小,这意味着没有保存额外的所用编码的信息。
用十六进制形式查看,也可以发现这两个字节就是hi两字符的编码:
关于字母的ASCII编码,可查看。
那么,现在很清楚了,文本文件仅仅是内容的字节序列,没有其它额外的信息。
BOM?
当然,说绝对没有额外信息也不完全正确,在之前的关于BOM的介绍中,我们看到BOM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额外的信息。
参见
保持内容不变,简单地“另存为”一下,在编码一栏选择“UTF-8”,再次查看属性将会发现大小变成了5.
再次查看十六进制形式时,就会发现除了原来的“68 69”外,还多出了UTF-8的BOM:“ef bb bf”
也正是以上三个与内容无关的字节使得大小变成了5.
这个信息是与所用编码有关的,不过它仅能确定与Unicode相关的编码。
严格地说,BOM的目的是用于确定字节序的。
另一方面,对于UTF-8而言,现在通常不建议使用BOM,因为UTF-8的字节序是固定的,所以很多的UTF-8编码的文本文件其实是没有BOM的,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BOM就不是UTF-8了。
比如eclipse中生成的UTF-8文件默认就是不带BOM的。微软的笔记本应该是比较特殊的情况。
综上所述,文本文件通常没有一个特殊的头部信息来供确定所用的编码,另一方面,编码的种类又是五花八门,那么如何去确定编码呢?
确定编码的步骤
不妨就以记事本为考察对象,去探究一下它是如何确定编码的。
利用BOM
前面说了,BOM作为一种额外的信息,间接地表明了所使用的编码。尽管它原本的意图是要指明字节序,但曲线救国一下也未必不可。况且记事本还主动地为UTF-8也写入了BOM,不加以利用这一信息自然是不明智的。
注:对UTF-16来说,BOM是必须的,因为它是存在字节序的,弄反了字节序一个编码就会变成另一个编码了,那就彻底乱套了。不过一般很少用UTF-16编码来保存文件的,更多是在内存中使用它作为一种统一的编码。
但对于UTF-8,很多时候也是没有BOM的,记事本遇到UTF-8 without BOM时又该怎么办呢?
我猜,我猜,我猜猜猜
如果内容中没有编码信息,又要去确定它使用的编码,这不是为难人是什么?好在“坑蒙拐骗”中的第二招“蒙”可以拿来用用。
“蒙”其实也是要讲点技术含量的,简单点自然就是是模式匹配了,或许一个或几个正则式就完了;复杂点,什么概率论,统计学,大数据统统给它弄上去,那逼格立马就高了有木有?当然了,记事本也就是一跑龙套的...
记事本跟“联通”有仇?
在编码界有这么一个传说:记事本跟“联通”有仇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新建一个文本文件“test.txt”,录入两个汉字“联通”,保存,关闭程序然后再次打开这一文件:
咦,这是什么鬼?咱们的“联通”呢?
深入分析
这其实就是竞猜失败的结果了,准确地讲,记事本把编码给猜成了UTF-8.
为什么说是猜成UTF-8造成的呢?我也没见过源码!接下来会根据出现的现象,已有的证据来作出我们的推论,然后还会做些实验去验证。(没错,这就是科学!)
首先是这样一个事实:当我们保存时,使用的是缺省编码,也就是GBK。
“联通”两字的GBK编码如下:
然后,是这样一个现象:再次打开时,记事本突然就翻脸不认人了,显示出了一些奇怪的字符。
严格地讲,有三个字符,两个问号及一个C一样的字符,后面会分析为何会这样。
以上字节咋一看也没啥子特别的,领头字节也没有恰好等于UTF-16或UTF-8的BOM,绝对标准的GBK模式,为啥记事本对它另眼相看了呢?
关于GBK等编码,可参见
那么,一个合理的猜测就是记事本可能把它当成了无BOM的UTF-8编码。
而对于UTF-8编码来说,它的编码模式还是很有自己特色的,那么我们换成二进制形式查看以上编码:
看到以上编码,相信对UTF-8编码模式有一些了解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,我也用颜色的下标标注了关键的部分。
在前面的篇章中,也曾经几次说到过UTF-8的编码模式:
见及
对比一下,不难发现上述两个编码完全符合二字节模式!也难怪记事本犯迷糊了。
自然,要做出一些“科学”的发现,你还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。所以在这里也给出了很多前面文章的链接。
显示疑云
那么,为何又显示成了那样的效果呢?
既然推断它是UTF-8编码,让我们人肉解码一下:
前两字节构成一组:11000001 10101010
有效的码位有三段:11000001 10101010
重组成码点之后是:00000000 01101010
以上码点写成16进制是U+006A,这明明是一个一字节的码点!对应的字母其实是小写字母“j”。
所以,这里其实是有错误的。这个码点不应该用二字节来编码。
如果你读过前面关于Unicode的篇章,就会明白,对于UTF-8编码而言,码点在U+0000~U+007F(0-127)间的用一字节模式编码。码点在U+0080~U+07FF(128-2047)间的才用二字节模式编码。
别问为什么!这叫乌龟的屁股——龟腚(规定)。
理论上讲,二字节的空间是完全可以囊括一字节编码的那些码点的,各种模式间其实是有重叠与冗余的。但如果一个码点适用于更少字节,那么它应该优先用更少字节的编码模式。
所以,通常说UTF-8的二字节模式是“110x xxxx, 10xx xxxx”,但并非所有满足这些模式的编码都是合法的UTF-8二字节编码。这里面其实是有个坑的。二字节首个码点为U+0080,对应二字节模式首字节为“1100 0010”,那么,所有合法的二字节模式首字节不应该小于此值。
显然,亲爱的微软的写记事本的程序员们,你们偷懒了!你们至少应该可以避免与“联通”结仇。
那么,虽然能够解出相应的码点,但其实是非法的组合,这也就是结果显示出“�”的原因。这通常是一个明显的解释失败的标志。
注:“�”本身是一个合法的Unicode字符,码点为U+FFFD,对应的UTF-8编码为:EF BF BD。如果字体不支持的话,可参见
这可不是“显示不出来”造成的,它本身就长这样。
这个码点的含义为“replacement character”(替换字符)。当碰到非法的字节时,显示系统就用它来替换,然后显示这个替换字符来表示发生了替换。所以,那些真正“显示不出来”的东西已经被替换了。(如果文件中本身就包含这个字符的话,替换上去的和原有的实际是无法区分的。)
在这里,程序实际临时在内存中做了替换,如果你对它进行拷贝,得到的也将是它的值,而不是原来的值。
所以,显示层面出现了问号(包括早期的ASCII中那个问号“?”,U+001A,也常用作替换字符),不代表它不清楚如何显示,而完全是因为最终交给它去渲染的就是“问号”字符。(可能是替换上去的,也可能本身就有的。)
在显示层面,原来的值实际已经丢失了。
至于为何显示了两个问号,大概是把两个字节当作了两次失败。个人认为显示一个问号也能说得通。
再来看第二组
后两字节构成一组:11001101 10101000
有效的码位有三段:11001101 10101000
重组成码点之后是:00000011 01101000
以上码点写成16进制是U+0368,对应的字母其实是所谓的COMBINING LATIN SMALL LETTER Cͨ(<--这里第二个C就是U+0368)。见“”
显示时,它会紧贴在前面的字母上,这是Unicode中个人感觉比较奇葩的一些内容,如果你有兴趣,这是wiki的一些介绍
前面乱码的截图中,那个怪怪的C就是这样来的,感觉好像与前面一个问号是一体的一样。
“联通”这一案例还真多梗。
至此,冤有头,债有主,一切都水落石出。最终我们的猜测被证实。
直接证据!
其实,在变成怪怪的字符后,如果我们点击“另存为”,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会发现编码成了“UTF-8”
这是赤裸裸的证据,直接表明了记事本把编码误判成了UTF-8!简直是铁证如山呀!
打破模式
删掉test.txt,从新再建立,这次把联通的好基友“电信”也一起录入,录入“联通电信”四个字,保存并再次打开时记事本就不再抽疯了,因为“电信”两字的GBK编码模式与UTF-8不能匹配了,读者可自行验证一下,这里就不再贴图展示了。
注:不要直接删除原来的乱码字符并重新录入,前面“另存为”已经表明它已经成了UTF-8编码,直接在原文件修改将导致以UTF-8编码保存。所以应该删除原文件。
有句话叫“无巧不成书”,记事本跟“联通”有仇,这其实就是一个因为样本太少而误判的典型例子。
缺省编码,ANSI是个什么玩意
如果既没有BOM,又无法猜测出所使用的编码,那是否就只能是两眼一抹黑了呢?
还好,计算机世界还有件贴心的小棉袄叫“缺省”。
其实,当你保存任何一个文本文件时,指定一个编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。
与此类似,读取一个文本文件时,或者说是比如Java中new一个Reader字符流时,又或者是string.getBytes时,你其实都是需要指定一个编码的。
但很多时候,我们并没有感觉到需要这一步骤,原因就是“缺省”在为我们默默地服务。
缺省这玩意,怎么说它好呢?当它正常时,你好,我好,大家好。当它不正常时,你甚至不知道哪儿出错了。你过于依赖它,它很可能成为你的定时炸弹。不得不说,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抱着炸弹在击鼓传花,还玩得不亦乐乎,直到“轰”的一声,咦?头上什么时候多了个圈?
以记事本为例,当我们新建一个文件并保存时,其实是有个选项的,通常,这里会缺省地选上“ANSI”
那么这里的ANSI又是个什么鬼呢?
ANSI(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学会)与它字面的意思并不相符,它也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编码。
通常把它理解成平台缺省编码,它具体指代什么则通常与平台所在地区的Windows发行版本有关。
像我们这些火墙内的大陆人民,多数人用的Windows版本,ANSI指的是GBK;在香港台湾地区,它可能是Big5;在一些欧洲地区,它则可能是ISO-8859-1。
除了ANSI之外,在这里还有其它的选项。
其实在这里短短的一个下拉列表,处处都是坑呀,说多了都是泪。
1. ANSI,前面已说,就不说了。
2. Unicode。其实是UTF-16,具体地讲是UTF-16 little endian(UTF-16 LE)。这个缺省为Little Endian也仅是微软平台的缺省。其它平台未必是如此。
3. Unicode big endian。与之前类似,就是UTF-16 big endian(UTF-16 BE)。Unicode现在的含义太宽泛,可以指Unicode字符集,可以指Unicode码点,也可以指整个Unicode标准。现在看来,把UTF-16继续叫成Unicode实在是很坑爹,除了容易引发误解,我还真没想到它还能有什么其它好处~
4. UTF-8.其实是“带BOM的UTF-8”,而真正推荐的缺省做法是“不带BOM”。微软就是任性!
还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缺省有不同的策略。
比如现在很多的Linux的操作系统都把UTF-8当成了缺省的编码,无论你在什么地区都是如此。这对于减少混乱还是有帮助的。
因为文件内容没有编码的信息,各个系统平台对于缺省的规定又各不相同,种种情况导致了乱码问题层出不穷,下一篇,将探讨引入编码信息的一些实践。